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内外温差50℃冷库工穿梭冰火两重天

近期天气用一个字来形容,那就是:热!网上有段子形容说:下水游泳是“煮饺子”,走在路上是“铁板烧”。还有网友戏言,与其这样受“热捧”,宁愿被打入“冷宫”。其实真有一些人有这种“幸运待遇”,大热天里能在“冷宫”上班,他们就是冷库工人。

可是,大热天在“冷宫”里,真有想象中那么令人羡慕、那么爽吗?近日,《惠州日报》记者走进市区江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冷库,探访了冷库工人的生活,并亲身体验了一番。

冷库大门打开,浓雾涌出寒气扑面而来

当天上午10时多,烈日当空,市区江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里忙着交易的商户们多穿着短裤短袖,有人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还嫌热。在冷库那里,则是截然相反的情景:工人们穿着厚厚的棉大衣,戴着里侧有绒的皮手套,浑身上下只有头部露在外面。

“没办法啊,里面太冷了,不穿不行啊!”冷库管理员说,本来还配有棉帽子的,但大家不太喜欢戴。进冷库不戴帽子顶得住,手套却少不了,由于温度低,接触东西皮肤会被粘住,手容易冻坏受伤。

冷库的大门平时是紧闭着的,门口外墙上有一排仪表,其中有读数显示,里边的温度是-17℃。有货物进出时,大门一打开,立马有一股乳白色的浓雾涌出,袭人的寒气扑面而来,记者不禁打了个冷颤。

地上结了一层白霜,工人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

征得冷库管理员允许并做好防护措施之后,记者也进入了这个“冷宫”。因为靠电力压缩制冷,尽管是封闭空间,里边也有冷风频吹。仔细看,地上结了明显的一层白霜,墙角上也挂了不少冰棱子。据悉,冷库每隔一段时间就得除一次霜。

尽管已用棉大衣裹得严实,但呆了一阵子后,记者还是冷得受不了,赶紧出来了。而这里的工人,有时在里边一呆就得一两个小时。“我们经常这样,所以适应能力强一些,但也不能连续呆太久。”冷库管理员介绍,这冷库是储存冻品的,包括饺子、面食、冰鲜水产以及冻肉之类,比水果、蔬菜类冷藏保鲜的温度低很多。需要经常进这冷库的,有两个叉车司机和两个搬运工。

工人常备姜汤驱寒,盼有机器人代替作业

盛夏酷暑,在外面干活的人们渴望凉一些。但对冷库的工人们来说,冷却成了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。走进来了解才得知,这份在炎炎夏日里人们羡慕的美差,其实是一份十足的苦差。

以冷库门为分隔线,进一步是零下17℃的低温,退一步是30多℃的高温,内外温度相差达50℃。这么大的温差,对人体是一个挺大的考验。从外面进冷库,身体有汗的话必须先歇一歇,等汗干了才进去。从里边干完活出来,也不能马上脱棉衣,要不然分分钟就容易感冒生病。

夏季,冷库工人们每天反复穿梭在这冰火两重天的环境里,对身体日积月累的伤害难以避免,关节炎就是他们最常见的职业病。在这里开叉车的王师傅说,姜汤是他常备的食物,下班休息时,首先喝一碗热姜汤,驱寒气暖身子,防止风湿。

冷库工作条件艰苦,他们肩上的责任也十分重大。尤其是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个冷库,是我省和我市一个重要的菜篮子应急储备基地,保障着千家万户一日三餐食物的供给。冷库工人期盼,随着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将来会有全自动的新型冷库操作模式产生。要是货物的搬运、存储、分类和挑拣,都有机器人来帮忙,人工只负责操控机器,那就好了。

文/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魏云鹤